English

给广东人挑挑毛病

1998-12-13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这句流行的口头禅,道出了广东有钱可赚和广东人热衷于发财赚钱这两层意思。的确,广东人以富为荣,以贫穷为耻,认为一个人不能赚钱是最无能的表现,是最丢面子的。他们不像北方人那样穷要面子,往往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工作是为了赚钱,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发大财。

据说,新华社曾有个记者问一位广东农民:你喜欢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这位90年代的农民回答说:“你看我们这儿搞的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我就喜欢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我就喜欢社会主义!”

这位广东农民的回答,典型的体现了广东人重内容不重形式、务实而不务虚的实用主义观念。类似的理论,还有惠州市一位副市长提出的“米袋子论”和“黑匣子论”。“米袋子论”是说:早上你拿了米袋子出去,晚上你背了米回来就行,不管我是怎么把米弄到手的。“黑匣子论”是说:经济生活好比一个黑匣子,只要一边投入,另一边产出效益就行,黑匣子里面的过程看不见也不用管它。他这里并不是鼓励人们去偷去抢,而是讲要善于变通,要务实,注重实效。这位农民和副市长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实践的效果是检验“主义”和行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这和“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实用主义的“猫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灵魂都是“实践检验一切”和务实精神。

显而易见,广东人对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和务实避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路,理解得最透彻,运用得也最成功。

在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上,岭南文化和广东人的政治北伐、观念北伐势头强劲,影响深远,名垂青史,但经济方面对内地的影响则相形见绌,广东商家显然无法与江浙、上海一带的大资本家、大财团和外来资本比较实力。这是清末民初岭南北伐“第一冲击波”的基本格局。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岭南北伐的“第二冲击波”时,广东人以新姿态傲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潮头,让内地人深深地感受到广佬的“财大气粗”和“广货”无孔不入、风靡神州的厉害。

一个地区生产的商品能够风靡神州并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时尚,是其经济实力的直接反映。平心而论,“广货”风行全国只是近十几年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新动向,此前从50年代到7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中国最大工业基地的上海,才是引导国人消费时尚的龙头城市。

而环顾今日中国各地市场,到处都充斥着以家电和保健饮品为代表的“广货”,电视广告每天都在反复向全国人民宣传“广货”的优越性,让人无法抗拒它们巨大的诱惑力!像“万宝”冰箱、“华凌”冰箱、“容声”冰箱、“科龙”空调、“美的”空调、“格力”空调、“格兰仕”微波炉、“半球”电饭煲、“万家乐”热水器、“威力”洗衣机、“康佳”彩电、“TCL”彩电、“小霸王”学习机、“爱多”VCD、太太口服液、太阳神口服液、健力宝饮料,等等,这些名牌广货,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很高的知名度、信誉和市场占有率。据统计,广东产的电冰箱产量占全国的60%,空调销量占40%,电风扇、缝纫机、照相机的销量均居全国第一,手电筒产量占60%,干电池产量居全国第一,“小霸王”学习机市场占有率居第一,彩电市场占有率在国产品牌中名列前茅。“健力宝”饮料在国产饮料中销量第一。

近一百多年来,广东人创造了不少奇迹。但是,以现在的广东,20年内赶超“亚洲四小龙”,有戏吗?希望是有的,但令人担心的隐患颇多,如不及时根治,很可能会断送美好前程,这绝非危言耸听之辞!

此处试列举几大“致命的”隐患:

第一,唯我独尊,自足傲慢,缺乏包容精神、开放心态和世界眼光。

早在清末民初,岭南文化和广东人充当“北伐先锋”的黄金岁月里,岭南曾出现一批学贯中西、胸怀全国、放眼世界的时代精英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都是闻名海内外的大学问家、大政治家,他们从岭南一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宽广胸怀、无私的献身精神和奋斗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和其他弱小民族的解放事业,倾注了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新一代广东人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和钱袋的鼓胀,就开始变得有点目中无人、唯我独尊了,只愿意守在家门口赚钱,不愿到其他地方去开拓创业,认为只有广东才是全国最好的地方。全国人对广东的羡慕,更助长了广东人的这种自足自傲心态。他们瞧不起贫穷落后的北方人和大批南下为广东出力卖命的北方打工仔,排斥外来的求职者和经商者,财大气粗,目空一切,一副典型的暴发户嘴脸,十足的“小家子气”,把近代岭南文化开放包容的优秀传统完全抛弃了,与当年岭南前辈的“大家风范”相去万里!

第二,急功近利,崇拜金钱,贪图享乐,淡化远大志向和艰苦奋斗精神。

广东人善于享受生活,有贪图享乐的倾向,岭南文化也具有显著的享乐性特征。对此,国人深有同感,许多专家也作过专门研究。

在李权时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岭南文化》一书中,就把“享乐性”列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广东的“饮食文化”中外闻名,广东人在“吃”方面可谓挖空心思,奇招迭出。有钱人的胃口吃腻了生猛海鲜,还想品尝山珍野味,吃穿山甲、娃娃鱼,管它什么国家保护动物,没有不敢吃的!有一道菜是“鲜猴脑汁”,当着客人的面把猴子的脑壳切开,让人们吸脑汁,何等的残忍!

还有更“离谱”的:1994年广州率先推出首创的“黄金宴”。据说,该菜肴系引进日本先进技术,将进口的1克24K黄金打成万分之一毫米厚、0.5平方米的金箔,制成不同菜型供食用,每席要价2980元至3980元不等。

在这样一个贪图享乐、淡化理想的氛围中,对下一代的消极影响可想而知。广东珠江三角洲经济富裕地区,儿童辍学率比较高,他们认为上学太难太苦,还不如早工作、早赚钱,这样更实惠。他们看到父母们不上学照样能赚大钱,能过富裕生活,上学不就显得多余?尽管有的家长希望孩子求学成材,并且劝说孩子:不上学将来不能当大老板赚大钱,只能像北方人那样为人家打工。但商品气息、享乐环境对孩子的诱惑力更大,结果是“远大志向”不得不让位于“现实利益”。

第三,科学文化滞后,迷信陋俗泛滥,国民素质衰退,社会结构失衡。

广东的普及教育本来就基础薄弱,再加上十几年来急功近利观念、拜金主义商潮的侵蚀,使文化教育相比之下更显落后。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封建迷信观念和陋俗的泛滥成灾。

如今,在广东,从城市到乡村,从百姓家里,到酒店、商厦,随处可见敬财神、敬关公的摆设,祈求神灵保佑,消灾除难,多多发财!不少广东人逢庙必进,烧香拜佛很舍得花钱,因为他们信神信命,赚钱越多就越不自信,越没有安全感,只好求神拜佛保佑平安、保佑发财。

广东人的迷信无所不在,对吉祥数6、8的狂热崇拜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如车牌号、门牌号、电话号、婚嫁日期、开业日期。更有甚者,连生孩子也选好日期作剖腹产,以求吉利的生辰八字。广东人的这种迷信已经像传染病一样流行全国,让全国人都卷入了“数字崇拜”的狂潮。从“观念北伐”的角度看,这大概也称得上是当代广东人的迷信观念,对国人观念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大规模“征服”。

广东人在发展经济方面是全国人的楷模,在发展文化、教育、科技方面,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也应该争当模范先锋,至少不应该当“反面典型”。

摘自《地缘中国》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定价:48.8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